【本文来自《来了!东部战区陆海空军新年开飞高燃画面》评论区,标题为小编添加】
很多军迷,不太了解空军是怎么运作的。认为都是解放军,文化内涵一致。这么想当然也没错。做为大院子弟一枚(我家老爷子89年停飞,从米格15比斯到歼8飞了个遍。只是没赶上苏两拐,年龄到了)班门几句:
空军文化最显著特征是,崇拜科技,崇尚个人能力,分圈子。
空军是最膜拜新的科技的军种。当然,陆军和海军也都使用了大量的技术,但是主导他们思想的,是战争艺术,是用这个“道”控制一些“术”,用战争艺术来指导整个军种的建设。空军不是,他们总是顺着技术发展的规律,指导自己。美国空军有一句话,“技术就是我们”。
相较于陆海军尊重集体力量与团队合作,飞行员的内心相信,战斗是靠我自己打赢的。为什么?
在一个孤独的飞行器上,支援你的,领导你的,都在战区外;队友,也只是视野或屏幕上的一个点,遇到问题只有自己应对。从理智分析而言这里有很多影响因素,但就人的感觉就是,这一切,主要靠个人能力。
在高度技术化的任务下,活好才是硬道理。而空军也极端推崇个人能力,飞行技术过硬永远是晋升的第一要素。个人活好,教的徒弟活好,带的手下活好,这就是三种最高级的评价,别扯什么大干快上,领导艺术或者战略小天才那些虚的,你们一共才几个人?
这就产生了非常不同的军种文化。比如陆军,战斗最重要的因素是领导力。而在空军,很多校级军官可能从未具有领导超过20个人团队的经验。我家老爷子当飞行团主官时,就是面对那几十个飞行员。二三十个飞行员在一起讨论战法,就和卡车驾驶士官讨论行车计划并无两样,十多个机务讨论技术,就和海军的损管士官讨论修船没有区别,每个人都可以发言。大家一起工作,一言堂非常容易被反感。
在空军当领导,权威是有限的。通常情况下,空军指挥官并非领导,而是管理,更多时候,是教。
通常,军队是高度等级化的体制。但空军的常态是,天上刚结束了一个任务安全落地,想邀约领导庆祝一下,而带队领导在倒头休息,你推进门,对着领导屁股上一拍"睡你麻痹,起来嗨",邀约成功。一个上校和中尉,不管有家有口还是单身刚毕业,有空一起吹瓶玩游戏,极正常。
另外,空军属于高度解构的“任务导向”,专门的部门干专门的项目,这里面几乎没有横向交流的,就形成了多种亚文化。飞行员有亚文化,机务单位有亚文化,雷达单位也有亚文化。。。这种工作的割裂,促使各个圈子对于本圈子专业知识的推崇,事实上加深了技术壁垒。亚文化圈子内,几十个技术人员抱团取暖。一个航空兵师,手下是多样化的人员,缺谁都不太行。领导特别在意自己发出的,更多的是合理的要求而非坚决的命令。
而另一方面,亚文化又寓于集体责任感之中,把单项工作提取出来,飞行,地勤、空管,机务维修。。一般定义,部队中操作技术装备是个士官活,没错,操作飞机,坦克,哪怕机甲,本质上就是一个士官活。但在空军,就是用军官,甚至中高级军官干士官活的军种。基本就是这些人是专家,把他们伺候好,飞行员就能活好。
飞行的文化素质要求,没那么邪乎。所谓高的培养成本(等身重黄金),主要都高在油钱,装备和淘汰上面了,单个人待遇并不是很高。但是,几十万各种技术背景的军官士官士兵,钻研技术,维修,通信,站岗。。。一切工作,会议,辛苦和汗水,就是服务于这几千人,只为他们上去能赢。
谁领导空军?是你吗,一个连空战都没见过的人,你能知道空战需要什么?你能实现合理的指挥吗?不能滴。但飞行员能,他们要领导空军,要担任航空单位的各级主官。
这就是为什么空军从中队长(连级)开始,到空军司令员,各级主官必须是飞行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