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文课堂|西洋宝物

admin2025-08-30 21:54:102190

人文课堂

海上大明

公元1405年,郑和带领船队开启史无前例的七下西洋,航程万余里,历经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,它是世界航海史上伟大的壮举,也是一场传播东方文明的探索之旅。

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阅读之声《人文课堂》推出《海上大明》, 更多完整音频,欢迎移步“云听”APP。

郑和七下西洋,取回了多少宝物,付出了多大代价呢?

先看一笔收入账。明代王世贞在《弇山堂别集》一书中记载:郑和下西洋带回的西洋宝物,一是海外采购的,二是各国进贡的,数量“以巨万计”。

“巨万”就是非常多的意思。古代文人都喜欢用形容词,不习惯用数量词。

再看一笔支出账。明代官员刘大夏曾经说:“郑和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!”

下西洋只花了“数十万”,明显又太小。刘大夏是兵部车驾郎中,无法掌握郑和取宝情况,他说的“数十万”,只是下西洋官兵的粮草费用。

另一位明代官员王士性在他的书中记载:朝廷下西洋的预算是七百余万,最后结余百余万,实际支出就是六百万两白银。

郑和西洋取宝双方直接交易时,遵循的是等价交换。这些商品回到大明升值数倍,其中用作染料的苏木升值了五十倍。如果郑和西洋取宝活动中,互市贸易与赐赉贸易额大体相当,西洋宝物的总价值应该超过一千万两白银。赐赉,就是赏赐,海外国家向大明进贡物品,明朝给予相应的赏赐,这也是当时一种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形式。

这些宝物具体都有哪些呢? 根据史料记载,主要是香料、药材、珠宝、手工艺品、珍禽异兽等,名目繁多,不乏奇珍异宝。

永乐十九年,苏禄国贡献的一枚大珍珠重达七两多,明朝使臣于阿丹市场采购了一颗非常罕见的猫眼宝石。有些“西洋宝物”,像犀牛、孔雀等,无法计价,所以王世贞用了“巨万”这个形容词。

这些价值“巨万”的西洋宝物,最终都到什么地方去了呢?这个问题相当复杂,对去向的认识不同,自然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……

播讲人简介:

章宪法,明史学者,安徽省铜陵市作协副主席,著有《明季闲谭》《明朝大败局》《明朝大博弈》《海上大明》等。

大家都在听↓

人文课堂 | 国家祥瑞

人文课堂 | 劫后余生

人文课堂 | 外交典范 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